只想踢球不想發展足球
多數自詡為「台灣足球人」的寫照就是如此。欠缺作為、目光短淺,只愛怨天尤人,製造不出好話題,也得不到輿論的支持。多數人寧願袖手旁觀、讓少數人擺爛影響大局,也不願意多付出一點,把大環境推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上,人人因循苟且之下,足球成為社會邊緣人的運動。
從沒有人認定台灣的足球人口很少。因為多數國民對足球全然陌生,稍有接觸的,對於假日各學校綠地充斥著踢足球的人、抑或是每當世界盃時的全民狂熱皆印象深刻,接觸足球的人遠比左撇子的比例要高(左撇子在台灣大概10%,低於世界平均),只是這些都是隱藏族群,需要對的活動才會傾巢而出,你我熟知的世界盃狂熱即是一例,上次中華隊主場爆滿也是一例。
每個足球迷都會說,希望台灣的足球想要真正發展,成為符合預期的足球國度,但是,捲起袖子力行實現這一目標的人少之又少,幾乎是「萬人響應,一人到場」的可笑狀態。問過許多球員、以及每到週末假日都出外踢球健身的愛好者,詢問是否一起加入推動足運的活動,一聽到要親力親為、出一點小錢,人人避之唯恐而不及,聲稱自己只想好好踢球,發展足球交給"更重要"的人去做。
台灣有過兩本足球雜誌,2002世界盃後出版的《足球主義Football Fever》與問世一年多《足球王者Soccer One》,兩者經營的都很辛苦,前者在2004年12月底熄燈結束營業,以月刊形式發行的他們,最後幾個月經營狀況非常的差,到了「孤臣無力可回天」情形下收攤。幾年後《足球王者》在不同人馬的策劃下上架,雙月刊的型態雖減低資金壓力,然而一提到銷售量,還是不見起色。
號稱的台灣足球迷,對別人想推動足球的認真並不買單,所以不單足球產業委靡不振,攸關足球界熱門與否的的指標數字都很落後,不但足球雜誌賣不出去,足球節目也沒有人看,也就是說,唯獨上網罵人不挺足球這一點,足球迷始終樂此不疲著。
這是個現實的因果循環:東西有人看,(商業取向的)電視台才肯朝那方面走,足球的產物如在各界冷門著,如何讓媒體、輿論轉而支持?
台灣足球人口其實不少,但是分為兩大派,一派是狹小體育圈把持著積弱不振的台灣足球,另一派則狂熱著國際足球,組成來自各界人士,從優秀的律師、警官到外科醫生都有,這些人平日熬夜看足球轉播,深知台灣足球落伍,除了國家隊球賽願意躬逢其盛,羞於與本土足球有任何連結,這些人消費能力不低,就像是一般的社會大眾,他們也察覺到本地足球的困境,但「那是可憐人家的事」。
足球圈比任何弱勢團體還要更沒有空間,並非傳媒、政治圈、社會大眾對他們愛理不理,而是我們根本感覺不到他們存在:1從沒有人知道足球賽在哪裡踢(多半在河堤外、荒郊野外,適合殺人棄屍之處- 關鍵字”媽媽嘴”),2沒有人聽過足球中華隊這東西,平日的中華隊總偷偷摸摸的出國比賽然後淘汰回家。扣掉輸球後總是「先鬥派系」再求改進」的不知廉恥,3足球在台灣地區的活動範圍全都遠離人群,學校凹凸不平的操場,生人勿入的堤外沼澤地,寵物狗都有市區公園可以跑跳(便溺),踢球的人卻得跑老遠,在政府不要的地上危險地運動,當然沒人感覺的到足球。
即便電視台利益導向、政治人物只挺國球(通常不是足球),其實一直有人在足球圈出錢出力,可惜效果沒有出來,願意出錢的人成了真正的笨凱子,有新的資金進場,也沒長久過。
前幾段提到足球雜誌的銷量不佳,足球節目的收視率低也是另外問題,雖然收視率統計的衡量標準在媒體業界為人詬病,看的人很少卻是不爭事實。3月初El Clasico(皇家馬德里vs巴塞隆納)的西班牙聯賽超級戲碼,時間難得的好,排在台灣晚上11點打,即便台北市好幾處酒吧塞滿了人,收視率出來後卻低的嚇人,僅0.07%,也就是,無聊到家的籃球棒球聯賽深夜重播看得人還更多,誰還想討好足球收視族群?
收視率低,還願意播的人就是笨蛋,「殺頭生意有人做、虧本生意沒人幹」每個人都琅琅上口,但足球圈的弱勢解釋了所有愛好者的「貧困」現況;公共資源投注在救助殘障智障,會得到輿論讚美,足球界每個人都好手好腳的,「不受歡迎又不會吠」,誰理你?
有了facebook這類社群網站之後,我們得以一窺各地足球的發展與互動,即便夠過先進科技認識了更多足球愛好者,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小圈圈,足球界的特色就是各據山頭,「不分台灣人、外國人、教練、政府官員、對方球員,一律平等地歧視別人」。聽起來可笑,現實也差不了太遠,每個人都是蓋世奇才、滿腹經綸,有著說不完的足球哲學,看在社會大眾及當局者眼裡,卻根本感受不到他們的存在,這種卑微遠比0.07或者雜誌的慘澹銷售量還明顯。
以上這些話當然不中聽,但保證命中社會現況,為足球努力奔走的人其實不少(騙子也不少),他們可能不需要我們捐獻,只需要在孤單的道路上,感受更多的鼓勵與肯定,好延伸傻勁完成小小的使命,就這麼多,我們還如此吝嗇嗎?還是你只想要有個(爛)地方踢球就好…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