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mnikkan_P2013051903461.jpg  
( 陽岱鋼去年7轟大家都說不錯了,今年已經9轟 )

日本職棒兩年前統一職業聯賽的使用球(以往是符合規定的球,各家主場可自由選擇),造成全壘打數銳減,除了洋將,日本籍本土選手要達到雙位數產量都成為奢侈的事情,於是日職投手的防禦率進步,而打者的長打率下滑,最大的影響就是全壘打數量的減少,嚴重影響到票房。


11日公開的消息,聯盟承認從本季日職所使用的每一顆職棒用球,都不是前兩季的「統一球」,而是彈性係數較高的「新用球」。統一球議題讓各方交戰了兩個月,真相終於大白。2011年球季開始採用的統一球,在今年做了「微調」,更改了「彈性係數」,此係數影響球飛行距離的關鍵,數字在標準值以下球當然飛不遠,日本職棒聯盟之所以秘密的換了球,公布的原因是「發現統一球的係數低於標準值」,今年只是調回來,但是包裝外觀一模一樣,等於是「偷換」,此舉依舊引發爭議。



看看統一球跟大聯盟WBC用球的差異
 


日職選手會長年諮詢律師、板倉宏名譽教授點出了重點:隱瞞變更的事情必須嚴格處理,對於以全壘打數或防禦率等納入激勵獎金的球員合約來說,「統一球事件」應該可以算是「未履行全面告知的義務」,要求損害賠償或許還會成立。



img131.jpg  

2013年的日職全壘打數量明顯增加,就算不拿出圖表,也可以明顯的感受到「看到的全壘打變多了!」兩個月來各家媒體追逐著「統一球是否換過內裝(材質)」的問題,也訪問過許多選手,雖然個人的意見不同,根據《棒球週刊(週刊ベースボール)》的統計,20112012年球季每個球場的每場產量比起統一球實行的2010普遍掉了接近40%,2013年球季至今,兩聯盟的全壘打產量比起去年同期,居然多了44



巧合?選手習慣?球飛的更遠了呢


持反派的意見會認為,經過兩年的「苦難」,選手們已經習慣了統一球,在掌握上當然得心應手,這是全壘打增加的原因,但是許多選手都表明了,「擊球時衝擊感降低」、「打出去的聲音不一樣了」

technology_hoto021.jpg  

今年在外野的防守站位明顯的更靠後 -陽岱鋼於《週刊ベースボール》表示

有日本球迷在twitter問達比修這個問題,他的回答算是中性而且不錯,他認為說統一球改材質與其說欺騙、不如說應該坦承,去年開始在美國大聯盟效力的他也說,乾脆換美國職棒用球好了,與世界接軌之餘,以後打WBC也不會麼吃力。


數據不會騙人,2013球季的全壘打產量已經逼近2010的數字,12個球團之中有11個球團的全壘打數量有增加,相較於2011年統一球問世,日職整體全壘打產量銳減、2012年投手防禦率超低(聯盟開幕前123場球賽竟然有38場完封),但是全壘打減少產生的最關鍵影響,是觀眾的入場數。


全壘打一多,球迷就會多

全壘打一直被認為是球賽好看與否的靈魂,全壘打除了能夠直接得分,也是力與美的結合,全壘打的多寡也一直跟入座率有著關係,這兩年日職觀眾下滑,在2012年甚至又少了20萬人次,相較下足球J聯盟在統一球問世之後,從創低谷的攀升了50萬人購票人數,雖然也不及2005-2010的高峰,但已經明顯往上走。

968a631c.jpg  
上圖)阪神虎洋將Matt Murtonマット・マートン)單週內兩次在甲子園球場打出再見全壘打,幫助球隊贏球、還延續了超級新人藤浪晉太郎的甲子園不敗神話(高三春夏甲子園優勝,進職棒後也沒在主場輸過球),這麼具話題、張力的事情在過去2年幾乎不多見,那陣子全壘打真的很難打,一週打兩發更難、何況還要"挑時辰"?


1994年美國大聯盟罷工事件,除了殃及傳奇投手Maddux的驚人戰績、還有小葛瑞菲的破紀錄之旅,那風波大大影響球迷日後的入場意願,大聯盟上座率低迷了幾年,真正拯救聯盟的,公認是馬怪爾(Mark McGwire)及索沙(Sammy Sosa)的全壘打爭逐戰,兩人最後都突破了「馬里斯障礙(61支)」,締造史上新紀錄,幾年後隨著邦茲(Barry Bonds)的破紀錄而拉起另一波高峰。日本職棒以細膩聞名,依靠全壘打得分的比例高於各國職棒,全壘打數量增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。

以中華職棒來說,職棒三年的總人數(平均人數)比前一季增加17.85%、每場多了1000人,通常能有這等漲幅通常跟兄弟象的成績、中華隊成績(是否引起棒球風潮)有關,但許多老球迷都記得,職棒三年兄弟象獨走,球季末聯盟的一大賣點,其實是全壘打王之爭,當年的球也特別會飛,最後一場之前,鷹俠、林仲秋、羅世幸的,都有機會問鼎全壘打王,三人間的爭奪戰拉出另一波高潮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吉諾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